搜索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早产儿的营养需求

发布时间: 2019-04-27 点击数: 0

     由于早产儿失去了孕晚期宫内生长最迅速、营养需求最旺盛的阶段,出生后其营养需求与足月儿相比存在一些差异,尤其在能量、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和某些维生素方面。对早产儿营养需求的研究,从实践和伦理角度来考虑,大多数是基于生长状况相对稳定的早产儿的研究结果得出的。

一、能量

1.早产儿活动少,基础代谢低。这一时期早产儿的能量需求与其体重有关。若以胎儿宫内发育做参照,胎儿在宫内生长的速度并非匀速,其体重的生长在孕晚期速度最快。但在孕晚期,胎儿摄入的能量平衡只涉及蛋白质与脂肪的生长:蛋白质增长减速,脂肪增速。由于脂肪的积累需要高热量支撑(9kcal/g),因此,这一时期的胎儿体重增长速度可以从24~31周的18g/(kg·d)下降到32~36周的16g/(kg·d)。

2.液体是早产儿体重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重越低,其中液体所占比重越高。对于具有基础疾病或处于特殊医疗状态的早产儿而言,每天摄入液体的总量,制约着每天可以耐受的营养素摄入总量,其中包括能量。

二、蛋白质与氨基酸

早产婴儿出生时的胎龄越小,其不成熟度越高;对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的吸收所引发的生长速度及体重增加所产生的体成分的构成状况,受其不成熟度的影响也就越大。

1.初生时期,早产儿通常无法建立有效的经口或肠内营养,使完全肠内营养的建立延迟,再加上基础疾病及其治疗需要对液体摄入总量的限制,导致喂养不耐受或营养素的透支过早发生并经过逐渐积累产生营养素赤字(nutrientdeficit),加大了早产婴儿所接受的“实际”蛋白质摄入量与“处方”摄入量之间的差距,使很多婴儿不能呈现追赶式生长。

2.由于早产儿母亲乳汁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巨大差异,无法像足月儿那样通过对母乳成分的分析建立营养所需的氨基酸模式。目前,对早产儿所需氨基酸的估测,可接受的方法之一是将早产儿脐血中的氨基酸与已经补充了人乳蛋白的母乳进行喂养的早产儿血浆氨基酸水平加以结合考虑,以均数加减一个标准差来表示。

三、脂肪

膳食脂肪的量和组成将直接影响脂肪的吸收、代谢及其机体成分增加时的质量和构成。早产儿的膳食所提供的脂肪能满足其对能量的需求,并保证必需不饱和脂肪酸以及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要求。

1.一般而言,从25孕周开始,宫内胎儿脂肪的累积约为1~3g/(kg·d)。与同孕龄胎儿相比,早产婴儿的生长发育需要更多的体内脂肪沉积以保护体温并使机体免受机械损伤,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体内稍多的脂肪积累还可以在因基础疾病引发的喂养困难或腹泻儿摄入不足时提供能量。

2.膳食中脂肪的品质和形式由脂肪的种类及其内含的脂肪酸决定。目前大多数的配方奶中的脂肪采用混合脂肪设计,以接近母乳中脂肪酸的饱和度及链长等模式。由此引发业内将高含量的2位甘油酯、中链脂肪酸以及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早产儿配方奶中的普遍应用。

3.这些调整使得现代配方奶从结构上与母乳脂肪接近,但其生物利用度、对机体产生的生理功能效应,目前尚有争议。其争议之处大多集中在这些思路在配方奶中实施的策略以及剂量的差异,而并非被添加的物质本身。

四、钙磷

由于代谢骨病突出,早产儿钙磷需要量受到广泛关注。

1.在孕26~36周期间,估计钙的增加速度是2.3~3.2mmol (90~120mg)/(kg·d)。但在孕36~38周时可有轻度升高,此时是孕期胎儿骨矿量增的高峰。同样,磷在孕晚期也对骨矿的增长有贡献,速度为1.9~2.5mmol (60~75mg)/(kg·d) 。

2.母乳喂养达到200ml/(kg·d)时,最多提供60mg/(kg·d)的钙和30mg/(kg·d)的磷,无法满足达到功能骨矿沉积速率的需求。母乳喂养儿若不足量补充磷,出现代谢性骨病的风险增大。母乳中的钙吸收率为50%~70%,配方奶中可以低到20%;磷的吸收好一些,母乳及配方奶中均可达到90%~95%。

3.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的婴儿不必额外补充磷。在供应短缺时,吸收的钙磷被首先用于组织的合成而不是骨矿的增加。

4.为防止早产儿在出生后发生低钙血症,有必要通过肠内或肠外补充钙,同时监测血清钙含量。许多早产儿出现的低钙血症在出生后几天之内即可好转,而且没有任何的临床症状。

五、铁

通常情况下,早产儿出生时体内的铁储量足够初生后6~8周所需。如果抽血频繁,这些储量会被很快耗尽。接受常规输血的早产儿,在停止输血之前,可以不再额外补铁。

铁又是营养素中集利弊于一身的特例,兼具营养和机体损伤两重特性。其营养作用在于对机体组织及正常功能的生长、发育及修复,弊在于其极强的氧化性所产生的氧自由基对组织和功能所造成的损伤。

早产儿因铁吸收及结合能力差,其安全范围要比其他营养素窄,因此需要掌握摄入量,不能长时间处于过剩或短缺。

六、维生素

对于维生素的需求,早产儿与足月儿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出生时体内储量低,尤其是那些在孕晚期才开始积累的脂溶性维生素更是如此;早产儿对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E的吸收能力差;还有一些维生素要达到药理学剂量时才具有生理功能。

1.早产婴儿对脂溶性维生素的摄入除供给因素外,还受膳食中脂肪摄入多少的影响。如维生素E的需要量在体内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量以及饱和程度有关。

脂溶性维生素中,维生素K与早产儿相关的资料少。尽管临床上在婴儿出生后常规大量使用维生素K,目前尚无评价维生素K营养状况的金标准。其主要原因一是目前检测脐血中维生素K水平的技术尚不可靠;其二是母乳中的维生素K含量很低。现已证实母乳喂养儿较易出现维生素K缺乏。

维生素A的情况似乎好一些。临床上可以血清维生素A水平评估早产儿的维生素A营养状况。但在早产儿出现维生素A不足或严重缺乏时,肝脏内的储备已耗竭,这就造成对早产儿维生素A需要量进行估测的困难。维生素D受基础疾病和治疗方案的影响很大。比如用于改善早产儿肺顺应性的地塞米松或其他类固醇激素,长期使用会对线性生长带来副作用。但早期使用地塞米松对身高及骨量的影响还不明晰,出院后营养的补充有利于线性生长和骨量增加。

2.早产儿对水溶性维生素的需要量至今尚未确定。一方面是因为缺乏水溶性维生素在早产儿中的描述性数据,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有关水溶性维生素在早产儿中的中毒资料。

早产儿生长迅速,加上代谢及排泄维生素的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完善、组织中储量不足以及某些相关性疾病对水溶性维生素需求量的增加等因素,使其成为维生素缺乏的高危人群。因此需要向早产儿足量地提供水溶性维生素。

文章为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To Top